最近在江西婺源农家住的那半个月,让我彻底迷上了当地的老南瓜酱。开始以为就是普通咸菜,直到看见80岁的李奶奶从土灶台端出那罐琥珀色的酱料——整个厨房瞬间飘满甜咸交织的香气,你发现没?那种味道就像把秋天的阳光都封存在了陶罐里。
1 选瓜才是关键
在菜市场随便抱个南瓜回家?那可就错了。江西人做酱只用两种瓜:本地老品种的磨盘南瓜,或者长把黄皮南瓜。重点来了,必须要选表皮开始泛白、指甲掐不动的老瓜(大概记得重量在5斤左右最合适)。上周在南昌早市看到个带霜纹的南瓜,切开后果肉橙得发红,这种糖分含量至少比嫩瓜高40%。
2 去瓤有讲究
很多教程说把籽挖干净就行,其实赣北的老师傅会特意留一层薄薄的瓜瓤。你猜怎么着?那层半透明的筋膜在发酵时会产生特殊酶类(补充说明:这是江西农大食品系2019年的研究发现),能让酱料形成独特的绵密口感。对了,削下来的南瓜皮别扔,晒干后煮水就是天然的甜味剂。
3 传统日晒法
现在家家都有烤箱,但江西人坚持用竹匾晒瓜条。关键点是:第一天要在中午翻面三次,让两面都沾上露水。第二天开始,每天早收晚晒,直到瓜条变得像橡皮糖那样能对折不断。说实在的,这个过程急不得,我试过用烘干机替代,结果做出来的酱总带着股焦糊味。
4 秘制调料比例
在景德镇遇到位做了60年酱的老师傅,他家的配方特别有意思:十斤瓜配三两盐,但盐要分三次加。第一次拌入粗盐杀水,第二次用细盐提鲜,最后一次是装坛时撒井盐封口。辣椒面的选择也有门道——要用万载产的灯笼椒和余干小米辣2:1混合,这样做出来的酱辣中带甜。
5 发酵的魔法
陶坛要用乐平产的釉下彩罐子,装至八分满后,得压上块洗净的鹅卵石。这里有个细节:前三天要每天开坛搅拌,后面就完全密封。你发现没?江西人总把酱坛放在厨房的阴凉角落,因为持续的微温环境最利于发酵。大概二十天后,打开坛子那刻,整个屋子都会弥漫着类似蜜饯的醇香。
最近试着用这个方法做了三批酱,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的配方,用山泉水做的比自来水做的味道层次丰富得多。第二批酱因为下雨没晒透,结果发酵时长了层白膜(后来才知道这是产膜酵母,刮掉就能继续用)。现在冰箱里那罐已经存了半年,每次挖一勺拌面,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实在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(突然想到)上次带酱回北京送朋友,她家孩子直接把酱当果酱抹面包吃。看来这种传统味道,连10后都拒绝不了。你懂的,好东西就是有跨越年龄的魔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