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家做傩面具已经一百二十三年了。说实在的,站在他那间不到十平米的工作室里,樟木屑在阳光里飞舞的样子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做木工的场景。你发现没,这些老手艺人的手都特别有辨识度——关节粗大,布满老茧,却灵活得像会说话。
1、傩面老周的樟木人生
每天清晨五点,老周准时开始凿刻那些神秘的面具。赣南傩戏用的开山面具,要经过选料、粗坯、精雕、上漆等三十六道工序。重点来了,最关键的"开脸"步骤必须一气呵成,稍有犹豫就会破坏整体神韵。老周的儿子在深圳做程序员,女儿在南昌当老师,没人愿意接手这门手艺。"去年有个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学,坚持不到三个月就走了。"他摩挲着未完成的面具,木纹里浸着三代人的指纹。
2、夏布娘子的经纬突围
在万载县,52岁的李英把夏布织出了新花样。传统的苎麻布料经过她改良,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和茶席。关键点是,她组建了二十多人的乡村合作社,让这门千年技艺重新焕发生机。"开始觉得年轻人肯定看不上这些老东西,后来发现只要加入现代设计元素,在抖音上都能卖断货。"她边说边演示着"绩纱"的独特手法,细如发丝的麻线在指间翻飞。
(补充说明:夏布制作要经过打麻、绩纱、穿筘等72道工序,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)
3、瓷窑里的大学生
景德镇古窑遗址旁,29岁的张明放弃了上海的设计工作回来烧瓷。你懂的,在拉坯车间里,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。"爷爷是国营瓷厂的老匠人,小时候总觉得他太固执。"他调整着电窑温度计,"现在明白了,没有这种固执,根本烧不出'雨过天青云破处'的韵味。"他开发的文创茶器系列,把传统青花与现代极简风完美融合。
说实在的,走访这些传承人时总有种奇妙的感觉。他们工作室里那些斑驳的工具,记录着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的文化密码。李英的织布机发出"吱呀"声时,仿佛能听见唐宋时期的市井喧闹;张明开窑的瞬间,八百年的窑火就在眼前重生。
4、新与旧的共生法则
在婺源看油纸伞制作时,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老师傅坚持用古法熬制桐油,年轻徒弟却在研究防水涂层技术。开始觉得这是传统与创新的冲突,后来发现他们其实在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——怎么让伞既保持竹骨纸面的古韵,又能适应现代人的使用需求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江西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,省级560多项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像老周、李英这样的守护者。他们有的在深山坚守祖传技艺,有的尝试用直播带货打开新市场,还有的把工作室开进了商业综合体。记忆里最深刻的是老周那句话:"面具上的每一道纹路,都是老祖宗和天地对话的语言。"
大概记得有学者说过,非遗保护不是把技艺关进博物馆,而是要让文化基因活在当代生活里。从赣南客家擂茶到鄱阳湖渔歌,从铅山连四纸到南昌瓷板画,这些流淌在江西人血液里的文化记忆,正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。
站在滕王阁上看赣江流水,忽然明白非遗传承就像这江水——表面波澜不惊,深处暗流涌动。那些执着的手艺人,既是传统的守夜人,也是创新的破壁者。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,在时光的长河里刻下属于自己的年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