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江西综合服务平台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13767380192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江西动态

江西老手艺人的活态传承 解码非遗背后的温度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20:23:01  阅读:0
摘要:深入江西非遗传承现场,记录老手艺人坚守与创新的故事,揭示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温度与当代价值,展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江西实践。

在景德镇三宝村的某个清晨,75岁的李师傅正在用传承了六代的"利坯"手艺修整瓷胎。他布满老茧的拇指轻轻划过坯体,带起的瓷粉在晨光中形成一道朦胧的雾帘。说实在的,这种需要十年才能入门的手艺,现在整个江西能完整掌握的不足二十人。

1 指尖上的时间刻度

江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,省级非遗560项。从婺源徽墨到铅山连四纸,从瑞昌竹编到鄱阳脱胎漆器,每项技艺都刻录着独特的时间密码。在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,我遇到正在制作豫章绣的周阿姨。她告诉我,完成一幅30厘米见方的绣品,需要连续工作三个月。"现在年轻人觉得太慢,可老祖宗的东西,快不得。"

关键点是,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,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是与现代生活节奏的错位。你发现没,当我们在谈论"效率"时,老艺人们更在意"火候"——就像樟树中药炮制技艺,讲究的正是"九蒸九晒"的耐心。

2 烟火里的传承智慧

(补充说明:江西非遗保护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)全省已有43个非遗工坊采取"前店后坊"模式。在婺源篁岭,晒秋大妈们把农事习俗变成旅游景观;在抚州,采茶戏演员开通抖音直播后,年轻观众增长了300%。我开始认为非遗保护就是原样保存,后来发现,真正的活态传承需要这样的智慧转身。

重点来了,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。比如吉州窑的匠人们,他们既严格遵循古法七十二道工序,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器系列。大概记得有位传承人说过:"老手艺要活下去,就得学会用新语言讲故事。"

3 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基因

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时擂棒的旋转方向,景德镇瓷坯阴干时的湿度控制,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其实都是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。在萍乡春锣传承基地,老艺人王伯演示如何用锣声模拟二十四节气变化:"这是我们的农耕密码,比天气预报还准。"

说实在的,非遗保护最动人的部分,往往藏在这样的微观叙事里。你发现没,当铅山连四纸传承人谈到"纸寿千年"时,他眼睛里的光,和博物馆里那些泛黄古籍上的字迹一样明亮。

4 新老对话的N种可能

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非遗研修班,已经培养出37位"90后"传承人。他们带来有趣的化学反应:修水贡砚遇上3D扫描技术,南昌瓷板画尝试数字藏品。关键点是,这种代际碰撞不是简单的"新老交替",而是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——老师傅提供技艺内核,年轻人搭建传播桥梁。

话题自然转到非遗教育。在景德镇陶瓷大学,学生们既要学习古法配釉,也要掌握新媒体运营。这种"两条腿走路"的培养模式,或许正是解决传承断层的破题之法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
站在赣江边看着流动的江水,突然明白非遗保护就像治水——既不能任其泛滥,也不能强行截流。最好的方式,是像江西老表们修筑的千年陂塘,既留住文化的活水,又灌溉当代的田野。那些坚守在作坊里的老手艺人,他们手上的茧和眼里的光,才是非遗最真实的温度计。你懂的。

相关文章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767380192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
×微信二维码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{label:wxh}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