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江西综合服务平台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13767380192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江西动态

瓷都窑火映匠心 江西非遗的活态传承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18:34:01  阅读:0
摘要:深入解析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从景德镇陶瓷到客家山歌,揭示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,探讨非遗保护的创新模式与传承困境。

说实在的,提起江西非遗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景德镇陶瓷。那些在窑火中淬炼千年的青花瓷,确实称得上是江西最闪亮的文化名片。但你发现没?江西的非遗宝藏远不止于此,从赣南采茶戏到婺源徽墨制作,每一门手艺背后都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。

1 窑火不熄的陶瓷传奇

漫步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,老匠人拉坯时手指的微妙颤动,大概就是最生动的非遗教科书。这里保留着最完整的传统制瓷工艺链,从采泥、练泥到画坯、施釉,72道工序环环相扣。特别有意思的是,现在很多工作室开始尝试用抖音直播拉坯过程,让古老技艺搭上新媒体快车。关键点是,这种"生产性保护"模式,既保住了手艺的本真性,又解决了传承人的生计问题。

2 山歌里的客家密码

往南走到赣州,完全又是另一番非遗景象。客家山歌那种即兴创作的智慧,简直是对"活态传承"的最佳诠释。记得有次在龙南围屋,听到80多岁的老艺人张口就来的山歌对唱,把疫情防控都编进了歌词。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,或许才是非遗最珍贵的基因。现在不少学校把客家山歌引入音乐课,孩子们学得比流行歌曲还起劲。

3 舌尖上的非遗记忆

说到吃,江西人把非遗也玩出了花样。九江茶饼制作技艺、南昌瓦罐汤配方这些"舌尖上的非遗",每天都在市井街头上演。南昌绳金塔美食街的瓦罐汤师傅们,坚持用传统土陶罐和炭火慢煨,那份执着让人动容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饮食类非遗反而传承得最好,毕竟市场需求摆在那里。这给我们提了个醒:非遗保护不能总是高高在上,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。

4 困境中的坚守者

当然问题也不少。在抚州考察时遇到位傩戏老艺人,全套行头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,却苦于找不到徒弟。类似情况在江西非遗圈很常见,像铅山连四纸制作这类耗时耗力的技艺,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学。不过转机也在出现,比如某些非遗工坊开始尝试"非遗+研学"模式,带着游客体验造纸全过程,既创收又传播,算是个不错的解法。

5 数字时代的非遗新生

最近江西非遗保护中心搞了个VR全景展厅,戴上眼镜就能360度观摩陶瓷烧制,这种科技赋能确实打开了新思路。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人老李,现在都学会用短视频教人辨识药材了。开始我觉得这种数字化会稀释非遗的本真性,后来发现它反而扩大了传承的时空维度,让更多人有接触非遗的机会。

站在滕王阁上眺望赣江,突然明白江西非遗最打动人的,正是这种"旧"与"新"的奇妙平衡。那些穿越时光而来的老手艺,既固执地守着传统的魂,又聪明地借力现代的壳。或许非遗保护的真谛,不在于把它们做成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继续流淌。就像景德镇的老师傅说的:"老祖宗的东西,守得住更要活得好。"(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传承人的心声)

相关文章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767380192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
×微信二维码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{label:wxh}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