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第一次听说江西省旅游集团(简称"江旅集团")是在2014年国企改革浪潮中。这家由江西省政府批准组建的省属国企,最初给我的印象不过是又一家传统旅游企业。但当你真正梳理它这八年的发展轨迹,会发现地方文旅国企的转型样本就在这里。
**1、从行政思维到市场逻辑的蜕变** 2014年成立的江旅集团,前身是带着浓厚行政色彩的旅游发展公司。重点来了,它没有延续老国企"等靠要"的老路,而是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资产重组和市场化改造。通过整合庐山、龙虎山等省内核心景区经营权,同时并购旅行社、酒店等上下游企业,硬是把分散的"珍珠"串成了产业链。你发现没?这种"景区+渠道+服务"的全链条布局,让它在2017年就实现了资产规模翻番。
**2、文旅融合的江西解法** 大概记得2019年去婺源考察时,当地导游特别提到江旅集团打造的"篁岭模式"。这个原本面临空心化的古村落,通过"民俗展示+非遗工坊+精品民宿"的组合拳,成了网红打卡地。关键点是,他们没走简单收门票的老路,而是把油菜花海、晒秋民俗这些文化IP做成了可持续的消费场景。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这种模式已经复制到景德镇陶溪川、井冈山红色研学等20多个项目。
**3、混改试验田里的新玩法** 开始我认为国企混改就是引进民资了事,后来发现江旅集团玩得更深。他们2018年引入携程战略投资时,同步做了件很妙的事——把旗下旅行社改制为员工持股平台。现在回看,这种"国有控股+民营机制+员工创业"的三角结构,让江西旅游线路产品更新速度比同行快了近40%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当300多个产品经理都变成"小老板",市场敏感度自然不一样。
**4、数字化的暗线布局** 你肯定用过"云游江西"小程序,但可能不知道这背后是江旅集团联合腾讯做的智慧文旅平台。说实在的,地方国企能做通全省景区预约系统已属不易,他们却把数据用到了供应链金融——通过分析游客消费数据,帮周边农家乐获得精准贷款。这种从"管景区"到"做生态"的转变,大概才是国企该有的数字化觉悟。
(突然想到个细节)去年在滕王阁看夜间实景演出时,发现演员谢幕时都带着"江旅演艺"的LOGO。后来打听才知道,这个年收入过亿的演出品牌,最初只是集团内部孵化的文创小组。你看,当国企给创新留出试错空间,传统景区也能长出年轻态的产品。
站在2023年回看,江旅集团最值得琢磨的,不是它控股多少景区或年营收多少亿,而是证明了地方文旅国企完全可以摆脱"二房东"角色。通过产业链控制力、文化转化力和机制创新力这三重奏,他们让"江西风景独好"从宣传口号变成了可体验、可消费、可延伸的产业生态。下次再聊国企改革时,或许该换个角度想想:在需要重资产、长周期的文旅行业,体制优势遇上市场智慧,能碰撞出多少可能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