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江西综合服务平台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13767380192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江西动态

瓷都千年窑火中的文化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09-01 20:23:01  阅读:0
摘要:走进景德镇探寻千年制瓷非遗技艺,从拉坯利坯到青花绘制,记录老匠人守护窑火的故事,感悟传统工艺中蕴藏的东方美学智慧与工匠精神。

站在景德镇古窑遗址的龙窑前,手指抚过那些明代留下的匣钵碎片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"千年窑火不熄"。说实在的,以前在博物馆看瓷器总觉得隔着层玻璃,直到亲眼看见七十岁的李师傅用三百年历史的辘轳车拉坯,泥团在他手里像活过来似的,才明白非遗传承的魔力。

**1、泥与火的千年对话** 昌江边的水碓还在捶打瓷石,和《天工开物》里记载的工序分毫不差。老匠人们坚持用脚踩炼泥法,看似笨拙的劳作里藏着玄机——经过72道工序的瓷泥会产生特殊的"骨性"。你发现没?现在机械压制的泥料烧出来总是少了那份温润,就像速食面永远比不上手擀面的筋道。在樊家井作坊区,拉坯师傅手腕一转就能让器型产生微妙弧度,这种肌肉记忆需要二十年才能练成。

**2、青花里的时光密码** 转到绘制工坊又是另一番天地。五十多岁的张阿姨画青花从不打草稿,毛笔蘸钴料直接落在素坯上,笔尖一顿就是朵牡丹。关键点是分水技法,通过料水浓度呈现五种色阶,远山近水全在手腕分寸之间。有次我问她怕不怕画错,她笑着指指墙角堆着的废坯:"景德镇的泥巴最宽容,大不了回炉重来。"这种从容大概就是非遗传承者的共同气质。

**3、窑变中的哲学启示** 在镇上的民窑遗址,讲解员指着匣钵里残破的瓷片讲起"窑变":同样的泥料、同样的釉色,烧出来可能价值连城也可能一文不值。开始我觉得这纯属运气,后来发现老师傅们会通过观察火焰颜色调整投柴节奏,用经验与不确定性共舞。就像人生,既要严谨遵循古法,也要坦然接纳意外之美。

话题突然跳到镇上的年轻陶艺家小刘身上。这个90后海归放弃金融工作回来学古法烧制,把抖音直播玩得风生水起。"老祖宗的东西得用新语言说",他工作室里3D打印的模具和传统利坯刀摆在一起毫不违抗。这种混搭让人想起景德镇明清时的创新——把阿拉伯的钴料、欧洲的珐琅彩都化进中国瓷器里。

黄昏时分的陶溪川文创园特别魔幻,清代窑址改造成的玻璃幕墙美术馆亮起灯,倒映着路边摆摊的年轻手艺人。他们卖的陶瓷耳钉嵌着古法烧制的青花碎片,定价签旁边放着非遗传承人证书复印件。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,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活下去的最好方式。

记得离开前在李师傅作坊里看到个有趣细节:装釉料的粗陶缸外壁爬满冰裂纹,老人说这是故意不施釉的,"留个呼吸的缝儿"。突然觉得非遗传承也该如此——既要守住核心技艺的"釉层",又要给创新留出生长的缝隙。就像景德镇那些永远烧不尽的窑火,在严谨与变通之间,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温度。

相关文章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767380192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
×微信二维码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{label:wxh}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