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第一次见到江西芝麻饼时,我差点把它误认成北方的烧饼。直到咬开酥脆的外皮,那股混合着猪油香和芝麻味的甜糯内馅,才让人惊觉这完全是另一种存在。你发现没?这种直径不过巴掌大的圆形糕点,在江西几乎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版本。
重点来了,真正传统的芝麻饼要用竹筛筛选当年的新芝麻。景德镇老师傅告诉我,他们坚持用三筛三晒的古法:先用粗筛去杂质,细筛分大小,最后用风车筛去除空壳。大概记得有位老师傅说过,芝麻在石磨里只能磨七分碎——太碎了出油影响口感,太粗了香气又出不来。
关键点是馅料的黄金比例。赣南地区的配方通常是芝麻粉、白糖、冬瓜糖按5:3:2调配,而鄱阳湖周边会加入少量橘皮增香。开始我觉得这个配比太甜,后来发现配着当地云雾茶吃,甜度反而恰到好处。有个细节很有意思,老师傅们总在馅料里埋一小块冰糖,咬到时"咔嗒"一声的惊喜,成了很多人童年的甜蜜记忆。
(补充说明:现在机械生产的芝麻饼很少保留这个设计了)
制作过程最见功夫的是包馅手法。看着老师傅把油酥面团在掌心转着圈捏成碗状,舀馅、收口、压模一气呵成,简直像在看魔术表演。上饶有位做了40年芝麻饼的阿姨说,以前学徒光练这个手法就要三个月,现在年轻人能坚持一周的都少见。你懂的,这种需要手感的老手艺,机器永远替代不了。
说实在的,现在超市里卖的芝麻饼,大多改用植物油和糖浆了。但老江西人认的还是用茶油和土蜂蜜做的老式版本,虽然贵些,可那股子香气确实不一样。有次在婺源民宿吃到现烤的,表层芝麻被炭火烘得微微发亮,咬下去的瞬间,香气能窜到后脑勺去。
突然想到个趣事,九江的朋友说他们那儿嫁女儿,嫁妆里必定要放芝麻饼,取"芝麻开花节节高"的好彩头。这种把食物和人生祝福绑在一起的智慧,大概就是传统零食最动人的地方吧。
关键点是保存方法。很多人不知道,芝麻饼要放在陶罐里,垫上晒干的粽叶,这样既能防潮又能添香。我奶奶那辈人还喜欢在罐底撒层生石灰,说是能吸走"油哈味"。现在当然不用这么麻烦,真空包装能放三个月,但总感觉少了点仪式感。
你发现没?这两年突然冒出好多"网红芝麻饼",加肉松的、裹巧克力的、甚至还有辣条味的。开始我觉得这是胡闹,后来在南昌年轻人聚集的文创市集看到,改良版确实让更多外地人认识了这道传统茶点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老味道需要新表达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判断芝麻饼好坏有个土办法——对着阳光看。好的芝麻饼能透出均匀的光斑,说明皮薄馅足做工到位。下次买的时候不妨试试,这可是老江西人才懂的选购秘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