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当我第一次看到2023年江西中考作文题"那段____的时光"时,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总爱在周记本上涂涂改改的样子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半命题作文,其实藏着命题老师满满的良苦用心,你发现没?
1、命题形式的延续与创新
江西中考作文连续三年保持半命题形式(2021年"那一刻,我____"、2022年"这样也挺好"),但今年在空格设计上给了更大自由度。考生可以填"温暖""奋斗""难忘"等常规词,也能选择"被手机绑架""与外婆种菜"等个性化表达。我大概记得阅卷组负责人说过,这种设计既保证公平性,又鼓励创新思维,是不是很巧妙?
2、题目背后的三层深意
重点来了,这道题至少考察三个维度:叙事能力要求还原具体场景,情感表达需要真实动人,思想深度则体现在对"时光"的独特理解。有个参加阅卷的老师私下说,高分作文往往能在600字里完成从"记录时光"到"感悟成长"的升华。比如有考生写"那段装大人的时光",通过模仿父母签字、偷穿高跟鞋等细节,最后落点到"成长需要时间沉淀",这样的构思就很有层次感。
3、考场作文的常见误区
关键点是很多考生容易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泛泛而谈"快乐时光",缺乏具体事例;要么过度追求新颖,像"那段当黑客的时光"这类脱离初中生实际的选题。阅卷数据显示,约23%的作文因内容空洞被划入三类卷。其实命题组更期待看到的是像"那段与流浪猫对视的时光"这样真实可感的生活切片。
4、破题立意的黄金组合
说实在的,最好的解题策略是"具体场景+情感变化+成长启示"三部曲。比如补题为"那段晨跑打卡的时光",可以先描写冬天呵着白气跑步的细节,再写从被迫到主动的心态转变,最后提炼"坚持的风景"。这种写法既容易操作又容易出彩,你发现没?
(突然想到去年陪考时见过的场景)考场外有位语文老师反复叮嘱学生:"别急着下笔,先花5分钟把空格填三个不同方案。"这确实是金玉良言,因为第一个想到的补题往往也是多数人的选择。
5、对日常训练的启示
从现在初三学生的备考角度看,这道题传递的信号很明确:要继续加强"生活素材库"建设。我建议可以准备五个方向的时光故事:家庭亲情类(如"陪爷爷住院的时光")、校园成长类(如"练团体操的时光")、社会观察类(如"做志愿者的时光")、自然感悟类(如"观察梧桐落叶的时光")、文化体验类(如"学篆刻的时光")。重点来了,每个素材都要包含至少两个有画面感的细节。
大概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,中考作文考查的不是写作技巧,而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。2023年这道题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命题者希望学生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期待。那些真正观察过生活、思考过成长的孩子,自然能在这个题目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。你说是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