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江西综合服务平台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13767380192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江西动态

瓷都童谣里的江西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09:34:02  阅读:0
摘要:这篇小学作文通过景德镇童谣、赣南采茶戏和鄱阳湖渔歌三个生动载体,展现江西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,帮助孩子们理解家乡文化密码,培养文化传承意识。

上周三美术课上,老师举着个青花瓷盘问我们:"知道这花纹里藏着什么故事吗?"我盯着盘沿那圈蓝色藤蔓,突然想起奶奶常哼的童谣:"白如玉明如镜,昌江水流瓷都情..."原来江西文化的秘密,就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。

1 会唱歌的瓷片

景德镇老窑工教我用手指轻弹瓷碗,真的能听到"叮——"的绵长回响。他们管这叫"瓷音",说这是高岭土在讲述自己经历1380℃烈火的故事。镇上孩子们跳皮筋时念的顺口溜特别有意思:"釉里红,青花蓝,七十二道工序不嫌烦",把复杂的制瓷工艺变成了欢乐的节奏游戏。记得有次参观御窑厂遗址,发现明代童工在碎瓷片上刻的小乌龟,原来几百年前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爱涂鸦。

2 茶园里的数学题

去年在赣州亲戚家过暑假,第一次看采茶戏《睄妹子》时完全听不懂唱词。但那些翻飞的绿腰带转起来,就像茶山上被风吹动的茶树波浪。说实在的,扮演茶婆的演员用扇子比划"三斤六两五钱"时,我才明白这是在教古代计量单位。现在数学课上遇到重量换算,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"哎呀来~一斤十六两要记清"的调子,连老师都夸我这个记忆方法巧妙。

3 渔网织出的歌谱

鄱阳湖边的同学教我玩"打渔歌"游戏,要按节奏模仿撒网动作。他们爷爷那辈人真的会对着湖面唱:"三月鲫鱼金不换哟,九月鲈鱼肥又鲜",这些歌词根本就是活生生的鱼类日历。有次科学课讲候鸟迁徙,我立刻想起渔歌里唱的"霜降雁来湖草黄",原来古人早就用歌声记录自然规律。现在班上养蚕,我们还改编了渔歌曲调来记养蚕口诀。

重点来了,这些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。就像我收集的瓷片,每块碎片都能拼出江西人的生活智慧。美术老师说得对,当我们用童谣记住青花配方,用采茶戏理解度量衡,传统文化就变成了随身携带的密码本。关键点是得找到打开它的正确方式——可能是手指尖触碰瓷器的温度,也可能是游戏时欢笑的瞬间。

(补充说明:去年文化节我们班表演采茶戏,把数学公式编进唱词里)你发现没?这些代代相传的童谣戏曲,其实都是古人发明的"记忆面包"。就像我奶奶说的:"文化啊,要嚼碎了咽下去才长骨头。"现在写作文提到江西,再不会只写"物华天宝人杰地灵"了,我会写清晨巷口卖瓷老者哼的小调,写茶山云雾里飘来的三弦琴声。毕竟,真正的传统文化永远带着生活的温度,你说是不是?

相关文章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767380192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
×微信二维码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{label:wxh}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