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早晨,我正趴在窗台看蚂蚁搬家,忽然听见奶奶在厨房哼着小调。那调子像山间的溪水忽高忽低,带着我从未听过的方言尾音。"奶奶你唱的是啥呀?"我咬着半块白糖糕跑过去问。奶奶擦着沾满糯米粉的手笑道:"这是咱们江西采茶戏的《斑鸠调》,我像你这么大时,全村人都会唱呢。"
说实在的,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京剧脸谱,没想到家门口就藏着这么有意思的戏。奶奶说采茶戏最早是茶农们休息时自娱自乐唱的,后来慢慢发展成有完整故事的戏曲。她翻出个老樟木箱子,里头竟整整齐齐叠着绣花的戏服,那靛蓝布面上还留着淡淡的茶香。
重点来了,奶奶教我第一个动作就闹了笑话。她让我左手做摘茶姿势,右手要像挎着竹篮,可我总把左右手搞反,活像只笨拙的螃蟹。奶奶笑得直抹眼泪:"采茶要这样——"她突然踮起脚尖,手指在空气里灵巧地一掐一放,阳光透过她银白的发丝,在地上投出跳动的影子。那一刻,我好像真的看见十八岁的奶奶穿行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里。
你发现没?采茶戏的唱词特别有意思。比如《睄妹子》里唱"正月里来是新年,妹在房中绣花边",明明说的是现代早就不做的事,可那些方言词汇像会跳舞似的。奶奶说这叫"接地气",就像我们作文里要写真实的生活。记得有句"桐子开花球打球,去年想妹到今年",我死活不明白桐子花和想念有什么关系,奶奶就带我去看后院的老桐树——原来那团团簇簇的白花,真的像无数思念挤挤挨挨开在枝头。
关键点是这种戏要用"本嗓"唱,不能像美声那样端着。刚开始我总憋着嗓子学电视里的唱腔,奶奶却摇头:"采茶戏要像说话那样自然。"她示范时,皱纹里都漾着笑意,声音清亮得根本不像七十岁的老人。后来音乐老师告诉我,这就是非遗传承人常说的"原生态唱法"。
(补充说明:江西采茶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)大概练了三四天,我终于能把《十绣金匾》完整唱下来了。虽然走调走得像踩了鸭子的脚,但奶奶还是用红糖发糕奖励了我。现在班里元旦晚会,我和几个同学准备表演采茶戏片段,连班主任都说要跟我们一起学呢。
有次我问奶奶为什么现在没什么人唱采茶戏了。她正在纳鞋底的手顿了顿:"以前没有手机电视,大家就指着这些戏热闹啊。"说着又笑起来,"不过你看,你现在不就成了小传人?"窗外的香樟树沙沙响,像是在给奶奶的话鼓掌。
现在每次回老家,我都要缠着奶奶学新唱段。那些带着泥土味的戏文,比任何流行歌曲都让我着迷。或许真正的传统文化,就该是这样活生生地长在生活里,像春茶似的,一掐就能掐出满手清香。你说是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