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批改学生作文时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"景色优美""历史悠久"。上周改到一篇描写景德镇拉坯过程的作文,孩子用"泥团在转盘上跳芭蕾"的比喻让我眼前一亮——这才是真正把江西文化写活的范本。
**1、红色文化的温度表达** 很多学生写井冈山就是"革命圣地"四个字带过。重点来了,去年有个学生描写烈士陵园的石碑:"那些凹凸不平的刻痕像老人在诉说,阳光把'1927'四个数字烙在我影子上"。这种具象化的处理,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。我在评语里特别标注:"用物质载体承载精神内核,这才是红色文化写作的钥匙"。
你发现没?江西的采茶戏、傩舞这些非遗项目,在学生作文里常常变成枯燥的说明文。直到看见"铜锣一响,面具下的眼睛突然活了"这样的句子,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。后来在作文讲评时,专门用十分钟带学生玩"五感描写法":摸过陶泥的手感、听过瓷箫的音色,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带着釉光。
**2、山水意象的当代转化** 庐山云雾在作文里出现频率高得惊人,但90%的描写还停留在"仿佛仙境"。关键点是去年有个孩子写道:"缆车穿过云层时,我忽然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在山上修读书台——这里连wifi信号都是断断续续的"。这种古今碰撞的幽默感,我给批了"三星堆面具式创新"的评语。
(补充说明:现在要求学生在描写鄱阳湖时必须加入一个现代生活参照物,比如把候鸟迁徙比作高铁时刻表,效果出乎意料)
大概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,地域文化写作最怕变成土特产清单。开始我也要求学生在作文里罗列"三杯鸡、瓦罐汤、白糖糕",后来发现这种写法特别像旅游宣传册。现在改成让他们写"奶奶腌辣椒时哼的采茶调",文化记忆反而更鲜活。
**3、评语本身的在地性示范** 上周给描写婺源晒秋的作文写批语时,突然想到可以用江西元素来造句:"你的排比句像篁岭的晒匾,层层叠叠都是暖色调"。结果下次收上来的作文里,有个学生模仿着写:"老师的评语是青花瓷上的钴料,蓝得让人想临摹"。你看,评语本身就在示范文化表达。
说实在的,江西方言里那些生动的俚语,才是作文评语的富矿。有次我批注"这篇议论文像南昌拌粉,料足但差点辣劲",第二天就收到学生修改版,开头直接来了句"有人说读书无用?这跟说辣椒炒肉不放辣椒有什么区别!"你懂的,文化认同感有时候就藏在这些日常比喻里。
最近在尝试把作文评语分成"釉下彩"(基础技巧)和"釉上彩"(文化创意)两个维度。描写滕王阁的作文如果只是辞藻堆砌,就算写得再华丽,也只能拿到"釉下彩"的分数。关键是有个学生写"无人机航拍下的滕王阁,像一页被风掀起的电子书",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力,才配得上"釉上彩"的朱批。
现在看着作文本里越来越多的"鱼尾纹般的瓷开片""像米粉一样绵长的乡愁",突然觉得江西文化从来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标本。它应该活在孩子们的比喻句里,跳动在作文评语的方寸之地间——就像赣江上的鸬鹚,一个猛子扎下去,叼起来的全是活蹦乱跳的灵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