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批改学生作文时最让人惊喜的,莫过于看到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江西元素。记得上周改到一篇描写婺源晒秋的习作,孩子在结尾处写道:"辣椒红得像外婆腌的剁椒,玉米黄得像我书包上的滕王阁徽章。"这种自然流露的地域认同感,恰恰是我们评语最该放大的闪光点。
1、评语要会"听"方言
江西学生写作中常出现方言词汇的创造性使用。比如把"吃饭"写成"恰饭","玩耍"说成"戏耍"。开始我认为需要规范表达,后来发现这反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呈现。关键点是评语要区分两种情况:对生硬插入的方言,可以建议"试试用'香气扑鼻的瓦罐汤'代替'好恰的罐罐'";对巧妙化用的方言,则要肯定"'鄱阳湖的浪打浪'这个说法既有地方韵味又生动形象"。
你发现没?好的评语就像茶亭里的说书人,既要点出文中隐藏的文化密码,又要留出继续探索的空间。有篇写景德镇瓷器的作文,学生用"青花在坯体上跳舞"来形容绘制过程,我的评语是:"你让静态的瓷器有了江西采茶戏的韵律感,下次可以观察师傅手腕转动的角度,那才是真正的舞蹈动作。"
2、地理标志要"活"起来
庐山云雾、赣南脐橙这类元素常变成标签式存在。重点来了:评语要教会学生把地理符号转化为情感载体。比如有学生写"爷爷的井冈山竹烟斗",评语可以引导:"烟斗里飘出的是红土地的故事,试着描写竹节上那些被摩挲发亮的纹路?"(补充说明:这种具象化指导比简单写"要具体"有效得多)
大概记得去年有个学生用"滕王阁的晚霞"比喻童年,我在批注里画了张对比表:左边列原文"像王勃看过的颜色",右边建议"试试对比下江面浮光与瓦当反光的区别"。结果修改后的作文里出现了"阁楼翘角刺破晚霞时,赣江会把天空碎成万片瓷"的神来之笔。
3、非遗元素需要"现代翻译"
面对学生作文里突兀的"采茶戏""傩舞"等名词,评语要充当文化转换器。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老师在某篇作文旁批注:"你写的傩面具吓跑小狗的情节很有意思,但面具眼睛的铜钉为什么会反光?舞者转身时腰带上的铃铛怎么响?"这种提问式评语比写"细节不足"更能激活观察力。
说实在的,江西文化的厚重感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。有篇写铅山连四纸的作文开头就是"千年传承的国家级非遗",我的评语故意写道:"你猜造纸师傅中午吃的是辣椒炒肉还是黎蒿炒腊肉?他手上的老茧和纸浆里的楮树皮谁更粗糙?"后来孩子重写了开篇,从作坊窗台上晒着的辣椒串切入,文化传承顿时有了人间烟火气。
4、红色文化避免"说明书"写法
江西的红色资源容易写成历史教材复述。关键点是评语要建立个人情感联结。比如对"参观革命旧址"的作文,可以批注:"展厅玻璃柜里的煤油灯,和你书桌上的台灯隔着时空对望,它们照亮的有什么不同?"这种代入式引导,比单纯要求"写出真情实感"更具操作性。
你发现没?好的文化类作文评语应该像景德镇的釉下彩,既要透出底色,又要展现层次。最近尝试在评语里加入"文化发现任务":"你笔下的鄱阳湖候鸟都是白鹤,去菜市场看看,能不能找到像鹤颈一样弯曲的莲藕?"结果意外收获了篇将湿地生态与市井生活巧妙勾连的佳作。
(话题自然跳跃)说到菜市场,想起江西作家傅菲的散文。评语其实可以适当引用本土作家金句,比如在描写赣江的作文旁写上:"傅菲说'河流是倒淌的天空',你的文字正让这片天空飘起了庐山的云。"
5、节气民俗要"在地化"表达
学生写冬至总爱抄"北方吃饺子",却忘了江西的麻糍果。这时候评语就要做文化唤醒者:"奶奶揉糯米团时,手上的皱纹是不是和糍粑的裂纹很像?"这种细节提示,能帮助学生找回专属的地域记忆。去年冬至前后,我特意在评语里夹了张江西民俗清单,后来收到篇描写"蒸米糕时灶神画像被蒸汽模糊"的动人习作。
江西文化的评语写作,本质上是在帮学生校准文化表达的焦距。太近会变成方志摘抄,太远又失了地域魂魄。最好的评语应该像赣江上的鸬鹚,既能潜入水底捕捉文化细节,又能带着鲜活的收获浮出水面。毕竟,当学生在作文本上读到"你听见了青花瓷开片的声响"这样的评语时,他收获的不只是写作指导,更是一把打开故乡文化密码的钥匙。